找到相关内容902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出离心与菩提心

    一直作意:身口意绝不对人不好。当我们一直作意:世间是,世间是不可乐时。虽然我们生长在这样的世间,照样可以长出莲花来,这叫悲心无碍。这样的悲心无碍,就跟我们的相应。   透过悲心的作意,看到了我们...」的作意,就是慈心。这样的一种慈悲作意,就是正知正念,这样的慈心,就是看到了集谛。「集谛当知当断,当知当解」。所以一个,就让我们看到悲心;一个集谛,就让我们看到慈心。   透过慈心的作意,...

    张大卿 弘法师

    菩提心|出离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054042083.html
  • 修行人不可修人天福

    入灭、六入灭则触灭、触灭则受灭、受灭则爱灭、爱灭则取灭、取灭则有灭、有灭则生灭、生灭则老死灭,是为还灭门。依之修行,能证辟支佛);声闻以修四谛法为界(四谛者,审实不虚之谓谛。生老病死等为;贪嗔痴等烦恼为众之因,是集谛。上二为世间因果。戒定慧等道品,对治贪嗔痴等烦恼,为道谛,是出世因;灭尽世间生死,为灭谛,是出世果。知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能出三界,证阿罗汉);天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法为界;人...

    佚名

    |出离心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811034459.html
  • 僧达——德厚君王服

    “北方的鸾法师和达法师都是肉身菩萨。”   梁武还下诏书:“大丈夫应该认识到,身体是的本源,难以维持长久”。   武帝开始减少吃穿用度。以后,武帝又几次投身佛门,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僧达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高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16032710425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请简单谈一谈"十二缘起"。

    是现在的惑和业,招致未来的生、老死的苦果。这些都是"有漏皆"一句所包括的内容,也就是四谛中和集谛的内容。 ...爱、取、有同是生死的因。说到这里,已经说明了惑、业、的因果关系。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(爱)之所以发生,则必须说明(6)受Vedanq、(7)触Phassa、(8)六入Sa=qyatana的关系。受是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423810700.html
  • 一切有为法最后结局都是坏灭

    的安乐呢?世人之所以执著这些轮回的盛事而不肯放下,都是由于未能真正认识到。 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

    |无常|轮回|坏|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1/03/22315114092.html
  • 农历7月30日 恭逢地藏菩萨圣诞

    为人除掉八之盖障,专门济度人道。所谓八即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阴盛,为所摄。   (六)日光地藏,左手持如意珠,右手结说法印,照天人之五衰(天人将死时现五...自在王如来指引,梦游地狱,见鬼王无毒,求得母亲得脱地狱,婆罗门女醒来方知梦游,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:“愿我尽未来劫,应有罪众生,广设方便,使令解脱。”释迦佛告诉文殊说:“婆罗门女者,即地藏菩萨...

    佚名

    |圣诞|地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8/08404928668.html
  • 三惑 四谛 五明

    见、戒禁取见等五利使,又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等五钝使,都称为见惑。见惑总有八十八使,欲界,具足利钝十使;集、灭二,除身见、边见、戒禁取见,各有七使;道谛,除身见、边见,有八使;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使。色无色二界,只在每下除嗔使,其余都和欲界相同,所以二界各有二十八使,合为五十六使。三界相加成八十八使。思惑是思维道(修道)位上所断的惑,是属于情意的颠倒执着。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对于色、声、香、...

    黄忏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0739807.html
  • 四谛真义

    学说通用于两方,但这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学说共同存在于恒常理法之中。  这些真理在巴利文中称之为圣谛。之所以这样,那是因为,它们是由最伟大的圣者,远离情欲的佛陀发现的。  第一说的是,在英文中,因缺少...超越物质享受更为快乐。  简而言之,五蕴之身即是之因。  我们应该谨慎地分析和验证第一。此谛依有情众生及其生命的各个方面而建立。这种检验使人恰如其分地了解真正的自己。  之因为贪或执著,这就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4041555.html
  • 佛教泛论(二十)

    无色上二界四谛之理的五十六种烦恼。由于是断有关四谛的迷理之惑,因此法智与类智各分智、集智、灭智、道智等四种。  智是断之下所起烦恼,集智是断集谛之下所起烦恼,灭智是断灭谛之下所起烦恼,道智是...观道、如、行、出等四行相。  对于各各四相的解释也有种种说法。  的非常,是观吾人身心待缘而生,因缘而散灭,所以是无常;所谓,是观因为逼迫迁流之性,所以是;所谓空,是观一切皆违我所见,身心不...

    宇井伯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747089.html
  • 佛说平等王的意义

    代劳有所获。 有恶质,并不就表示完全行不通。世间原本就是善恶并存的不圆满,佛说谛指的正是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冲突,除了,佛还说集谛,集谛不是要我们闪避这个世间缺陷,世间一定有缺陷,制度一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05153195.html